传统培训的常见困境,如到场率低、业务部门消极应对和员工抱怨无效,问题根源在于培训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目标错位:培训注重课程完成率和满意度等形式指标,而业务部门关注的是学习能否转化为实际业绩提升,如解决业务痛点、提升指标或降低成本;解决方案是摒弃形式主义培训,转向“陪跑”模式,即培训者融入业务场景,与团队共同面对挑战,从问题出发进行场景化赋能,关注业绩结果而非学习过程,从而成为业务成功的合作伙伴,实现从提供课程到解决问题、从单向传授到共同创造、从关注学习到关注结果的转变。
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?
・花了 3 周打磨课程、协调场地,最终到场率不足 50%,后排员工还在偷偷处理工作消息;
・业务负责人面对培训邀约,总是笑着说 “支持”,转头却把团队派去跟进紧急项目,留下空荡的会议室;
・员工私下抱怨 “培训就是走过场”,甚至有人直言 “还不如多给我 1 小时处理客户问题,比听半天理论有用”;
・一年办了上百场培训,复盘时却发现:业务指标没提升,客户投诉没减少,培训成了 “自嗨式任务”
……
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业务部门真正需要的,从来就不是“培训”本身,他们要的是解决业务问题,是提升业绩指标,是拿下难啃的客户,是缩短项目周期,是降低运营成本。
而他们期望的“培训”,是能够达成这些目标的有效路径。
当我们执着于“培训”这个形式时,就已经走偏了。
培训部门关心的是课程完成率、满意度评分、学习时长;业务部门关心的却是学习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业绩提升。
这种根本性的目标错位,导致了培训越努力,业务越反感的尴尬局面。
更残酷的现实是:大多数培训确实在脱离业务本身,造成业务部门对培训的误解。
问题不在内容,而在形式。
我们习惯于把员工从工作中拉出来,关在会议室里,听讲师灌输“标准答案”。
结束后,收获一堆“讲师很棒”“内容充实”的客套话。然后呢?没有然后了。
这样的培训就像在陆地上教人游泳——理论再完美,不下水永远学不会。业务团队每天都在市场的深水中搏击,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理论,而是能在水中呼吸的方法,能对抗风浪的技巧,能游到对岸的陪伴。
想想看,我们总希望学员回去后能够学以致用,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?
我做过数十次调研,数据显示这个比例仅在10%-20%之间。美国的一项研究更是显示,实际转化率只有16%。
如果一项投资的成功概率只有16%,你会投吗?
那么,业务部门到底需要什么?
他们需要的是“陪跑”,而不是“形式主义培训”。
“陪跑”意味着你要跳进水里,和他们一起感受水流的变化,一起面对前方的风浪。你要懂业务,理解压力,感受焦虑。你不是站在岸上的教练,而是水中的同伴。
真正有价值的赋能,应当从业务痛点出发,以解决问题为导向,让学习融入日常工作场景。
比如当客服团队投诉率上升时,与其组织“客户沟通技巧”培训,不如拆解典型投诉案例,让优秀客服现场还原沟通流程,针对“如何应对情绪激动的客户”等具体问题展开演练,甚至让学员直接参与真实客户的沟通复盘。
这种“从问题中来,到问题中去”的场景化赋能,远比抽象的理论讲解更有效。
具体来说,“陪跑”体现在三个转变:
1、从提供课程到解决问题
不要问“你们需要什么培训”,而要问“你们面临什么业务挑战”。
当销售团队为新产品推广发愁时,你提供的不是“新产品销售技巧”课程,而是组织核心销售复盘成功案例,提炼可复制的打法,推动模拟练习,并陪着他们一起拜访前几个客户,再复盘,再优化,持续迭代具体打法。
2、从单向传授到共同创造
最好的学习内容不在课件里,而在业务专家的头脑中。
培训者不该是知识的传播者,而应是经验的催化师。通过工作坊、复盘会等形式,让一线的最佳实践流动起来,让解决方法从内部生长出来,然后在工作中实践验证。
3、从关注学习过程到关注业绩结果
放弃那些自欺欺人的培训评估指标。
唯一值得关注的,是培训后业务指标发生了什么变化:成交率提升了吗?客单价增加了吗?投诉率下降了吗?
这些数字,才是你价值的唯一证明。
关注数据不仅是为了评估效果,更是为了据此调整赋能的内容和形式。
很多业务管理者说 “这不是培训,是帮我们解决问题”—— 这恰恰是对 “陪跑” 最好的认可。
因为业务部门不需要的,是 “占用时间却没效果” 的培训;他们需要的,是 “能帮我打赢仗” 的伙伴。
因此,要让赋能真正服务于业务,就必须打破“培训部门单向输出”的模式,建立“业务部门主导、培训部门支撑”的协同机制。 培训部门不应再是“课程生产者”,而应成为“业务问题解决的合作伙伴”。
走进业务,理解业务,成为业务的一部分。当你不再把自己视为“培训提供者”,而是“业务成功伙伴”时,你才会发现:原来业务部门不是不需要你,而是需要你以正确的方式出现。
忘掉形式主义培训,记住从业务为出发。这或许是培训人唯一的出路。
作者:培训江湖
来源:培训江湖